【時報評論】
  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……作為傳統年俗,中國人有太多關於元宵賞燈的美好記憶。但不想今歲,元宵將近,花燈尚在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時,見慣了花燈絢爛景緻的杭城市民,第一反應竟是吐槽。有人說花燈不如往年多,有人道花燈不如以往精緻,有人甚至覺得動靜如此之小,莫非是燈會不辦了……意思很明顯,花燈簡陋年味自然打折扣,年味不足,心情自然受影響。同樣鬱悶的還有花燈製造商,預算減少,利潤縮水,花燈數量和品質也只能縮水。無利可圖,有公司甚至準備明年另謀他業。
  當節儉二字成為共識的今天,當鮮花、高端餐飲等都相繼遇上寒流時,花燈遇冷本在意料之中,老百姓的吐槽或許更多透出的是一種習慣性的眾口難調。尋找節儉和年味的平衡點其實並不難,我們能有足夠多讓燈會簡而不陋的辦法,比如引進社會力量辦燈節,預算減少規模反而更勝往昔。但捫心自問,我們是否能夠對節儉的燈會抱有一份淡定和理解?試想,一旦回到“十里運河不夜天”的場景,我們在對所謂年味的滿足中,是否又會陷入不夠節儉的愧疚?
  全家團圓、煙花閃耀、廟會龍舞……皆為年味。因霧霾,今年煙花之聲大不如前,但年味並未絲毫消退。心中有溫暖,無處不年味,我們能為新年零星的煙花爆竹聲叫好,那為什麼不能為簡約的燈會點個贊?時報評論員 付強  (原標題:給節儉燈會多些理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z59ozche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